难忘母校
发布时间:
2018-12-15
作者简介:穆武林 1956-1959年在李亲顾中学读初中。1959-1962年在李亲顾中学读高中。一九六一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专业(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当时是国防科委所属全国重点院校)学习。一九六六年毕业分配到航天部第三研究院工作。曾任职务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九七O年六月,参加周总理批示的超视距雷达的研制工作。 一九七七年从事机载雷达研制工作,并为机载雷达的成功做出了一定贡献。一九八二年从事导弹上高度表的研制工作,先后为不同型号的对舰导弹研制出不同型号的高度表。 一九八七年从事海防型号导弹的可靠性工作,任院可靠性专家组成员。 一九九八年继续从事高度表的研制工作。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三年,荣立三等功。撰写科技论文30多篇,发表在各类技术杂志上。
难忘母校
—祝贺母校六十周年华诞
今年是我的母校——河北定州李亲顾中学建校六十周年华诞。我由衷地祝愿母校今后取得更大成就。每当在我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一点进步时,总会想起我的母校。是母校当年的领导和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机会登上大学的殿堂,才能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的航天研究院,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母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五十年代,以祝文质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团结一致,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每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奋斗在教学岗位上。那时母校就成为了保定地区的八面红旗中学之一。一个纯粹的农村中学,能培养出大批的学生升入大学学习,这在当时城市中学都是很难做到的。母校六十年培养出的莘莘学子正在祖国各条建设战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艰苦奋斗是李亲顾顾中学的光荣传统。我们的高中阶段,正赶上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艰苦的生活炼就了我们坚强的性格。国家粮食短缺,不管肚子饿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没有放松学习,老师也都没有放松教学。我们的老师饿得走不动路,但他们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老师们既无班主任费又无课时费,他们却都能以教好学生为己任,真是到了忘我的地步。 母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的三个班升学率高达80%,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
勇于奉献,是母校老师们的优秀品质。许多五十年代老师,把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献给了李亲顾中学,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李懿德老师家住北京西城区,毕业后放弃北京的优越生活,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母校任教,后来和一起来的宋祥龙老师结为伉俪。他们把自己的根扎到了这片热土上,为母校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保民老师家是唐山地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李亲顾中学,他常以自己是李亲顾人而自居。杜水泉老师来校任教时年仅20岁,就承担起高三物理的教学任务,别看他比我们一些同学还小,但讲起课来像小钢炮一样滔滔不绝。陈德育老师更是名副其实,真的是一位德育非常好的老师,他视学生为兄弟,事事都为学生着想。老一代老师大都故去了,但他们的教导却影响了我一生,他们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非常怀念他们。
严肃活泼,是母校的文化氛围。那时除了抓好教学工作以外,母校经常开展健康活泼的课外活动。中秋节的月亮晚会,全校师生一起歌唱,一起仰望明月畅想未来。每年春秋两次运动会,让同学们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就是在生活困难时期也不曾中断。元旦之夜,我们一起迎接元旦老人的到来。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五八年曲阳大旱,我们全校师生步行180里,自带行李和水桶,到曲阳北部山区挑水抗旱,从年龄最小的13岁同学,到年近花甲的老老师,没有一个掉队的。我们的中学时代虽很艰苦,但也很欢乐,这些欢乐成了我们老一代学子的美好回忆。
李亲顾中学已走过六十年历程,正从一个少年走入成年。我相信,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母校定会得到飞速发展。祝愿母校在建设省示范高中工作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